人缘好的人,都在用这3种方法与人打交道!尤其第2种,要留神……

宇宙万物,毫无疑问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

宇宙万物,毫无疑问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,而且各地风土人情不一样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也不一样。

可以说,无论做人还是做事,都需要和别人打交道。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,人际关系如何基本能反应出做人如何。

2024090713515983

那如何跟别人打交道才能收到满意的结果?为什么你的人缘总是很差?

要知道,和人打交道,既包含做人的道理,也包含做人的技巧,还体现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个性和人伦。

今天我们分享3种方法,让你轻松学会和人打交道,拥有令人羡慕的好人缘。

1、差别性待遇

不同标准对待不同的人

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。

相传,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游玩,并去拜见方丈。

2024090713535884

方丈见他衣着俭朴,以为他是一般俗客,就冷淡地说了句“坐”,又对小和尚喊“茶”。一经交谈,方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,就将郑板桥引进厢房,一面说“请坐”,一面吩咐小和尚“敬茶”。

又经细谈,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,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,连声说“请上坐”,并吩咐小和尚“敬香茶。”

最后,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,郑板桥思忖了一下,挥笔写了一副对联。上联是“坐,请坐,请上坐”;下联是“茶,敬茶,敬香茶”。

方丈一看,羞愧满面,连连向郑板桥施礼,以示歉意。

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方丈势利眼,其实方丈是根据对方的身份,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态度,只不过一开始没弄清楚、看走眼罢了。

中国人一视同仁却也亲疏有别,我们比较倾向于“差别性待遇”,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。

所以,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,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弄清楚对方到底是谁。

我们认为“有人才有事”,而且“事在人为”,很难“对事不对人”,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。

在中国社会,每听到一句话,如果不清楚是谁说的,就很难判断它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、是真的还是假的。

可见弄清楚对方是谁,是和人正确打交道的第一步。

自古以来,我们就一切以人为本,一直重视伦理,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关心。

看见或听说一个人,总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样的人,并且依据身份地位做出不一样的反应,才算合理。

这不是势利眼,只是保持合理的程度,随机应变。

对方不同,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。

换句话说,先问清楚是谁说的,再做定夺,这就是一种“经”,如何应变,则是个别的“权”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达成预期的目的。

2、防人之心不可无

应该相信的才信

很多人不敢人际交往,就是怕自己吃亏上当。

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,当然应该相信别人,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;遇到不合理的地方,就不应该相信他。

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,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当。对任何人都相信,受骗的几率就会大幅度增加。

和人打交道,你可以选择相信别人,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别人。

你相信别人,万一被骗,大家就会嘲笑你,“三两句话,把他骗得团团转”,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。

你不相信别人,又怎能与其相处?在信与不信之间,需要自己拿捏分寸。

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,因为没人能做得到,所以只能自己小心,多留神。

社会上骗子并不多,但是喜欢被骗的人太多了,才会发生那么多骗人的事件。

人类是群居的动物,彼此互相合作才能生存。所以应该相信别人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

但是过分相信别人,同样引起别人欺骗的兴趣,以致上当,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
吃亏上当,人人不喜欢,却又经常发生这种不愉快的事,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在和别人打交道时,贪图小便宜,因小失大。

骗人的人当然不对,而被骗上当的人也未尝全对,谁叫他贪小便宜?

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,不论干什么,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自己上当,而且对于欺骗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。

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,只会提醒自己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。

我们很少去笑那些骗子,反而多少有些羡慕:“他真高明,居然骗了这么多人!”

而对被骗的人,在同情之外,还有几分不屑:“你怎么这么笨,这种当也会上?”好像责任不在骗子,而在被骗的人。

其实,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,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。

我们中国人崇尚“求人不如求己”,要求别人不要欺骗,远不如自己提高警觉更可靠。

防人之心其实就是让人小心不要上当。但是,小心不要上当,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,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。

正因为小心,才会时时用心。

可以相信的时候,“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”;不可以相信的时候,“知人知面不知心”“人心善变,不可不防”。

这些话都是我们常说的,看起来互相矛盾,却是因时而制宜,是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中,要牢记的。

3、自己先求合理

更易获得别人好感

中国人的观念是凡事追求合理。换句话说,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,大家才会接受。

而且我们多半喜欢因地制宜,因时变通。凡是不会变通的人,都会被人斥之为死心眼、死脑筋。

我们都清楚,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,因而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,就应该反求诸己。

在要求他人合理之前,先求自己合理,以自己的合理来影响他人,使他人亦能合理。

自己不合理,却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,结果经常不如意,这时怨天尤人也是枉然。

自己先求合理,再来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,才是合理的态度,也比较容易实现。

当然,合理不合理,各人的标准未必一致,有时候你认为合理,我却认为不合理,因此这个“合理”也会引起很多争执,产生很多不愉快。

但是,自己求合理,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。

即使你的“合理”和他的“合理”会有些误差,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,起码会问心无愧。至于是否会引起争执,听天由命吧。

虽然这听起来比较消极,但总比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,使大家心里不高兴,甚至造成误解的好。

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。他人的反应就像一面镜子,会如实地反映你是否合理。

当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时,不要指责对方的缺失,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。

如果是的话,赶快先把自己的缺失调整过来,对方也可能跟着表现出合理的反应。

中国人是交互主义,你怎么对待别人,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。

所以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,多多反求诸己,自己先改变,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,获得好的人际关系。

总之,和别人打交道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,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。

而且一旦得罪了这个人,再想获取他的好感简直难于上青天。

西方人以二分法区分事物,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。而我们中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,我们知道“错,绝对不可以;对,常常没有用”。

对错之外,还牵涉到是否圆满的问题。

所以,在和人打交道时,我们要注重求圆满。

圆满既不是是非不分,也不是是非分明,而是不得罪人,但也不讨好人,以合理的方式让大家都满意。

这样,你就很容易成为一个人缘良好,处处受欢迎的人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易公子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eemen.com/2024/09/4109/

Like (0)
Previous 2024年9月6日 23:18
Next 2024年9月18日 19:35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