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什么叫读书?读书不是说读了多少书,看了多少花样。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道理、开启智慧,叫做明理。如果读了半天不明理,读书又有什么用?
古代人一辈子没有读几本书,可他们一辈子过得好好的,为什么?因为古人那些书,讲的是智慧,为的是让人明白道理。
现在的书大都看完就可以丢掉了,就是因为现在绝大部分的书要么讲知识,要么讲技术,没有讲道理,没有讲智慧,过几年就不管用了。
比如修理电视的手册,你看懂了三年前的,但你还是不会修理现在的,因为三年间修理电视的知识与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知识技术很快就改变了,只有智慧会永远流传下去。
因此,你要去开发自己的智慧。智慧越开发,知识越多越好,因为会用;智慧没有开发,知识越多越糟糕,因为一点不会用。那就叫做两脚书橱,跟家里的书橱没有两样,都是搁放了很多书而已,读了半天不会用还不如不读。
还有一点很重要,智慧是会遗传的,知识是不会遗传的。
老天对人类实在很好,如果知识会遗传,人类就惨了,我们的父辈祖父辈,他们的情况跟现在完全不一样,如果我们还将他们的知识遗传下来,发现什么都变了,自己所有的知识根本不合时宜,岂不令人抓狂?
知识二十年变一次,一代之后就结束了,不会遗传。我们所遗传的,都是父母的智慧,是古圣先贤的智慧。
那么,到底应该读什么书?读古人的书。最佳的选择是《易经》,那是值得你读一辈子的。
《易经》告诉我们,一个人要把握重点,能够随时回归太极,回归原点,再从阴阳重新出发,学到一个阶段,再回归,再重新出发,这样一路演变下去,往来不穷,就会时时有新念头迸发。这样读书当然要读一辈子,因为我们读的是智慧。
我们一定要读《易经》。为什么?很简单,因为《易经》广大精微、无所不包,而且它是自然的,不是人为的。《易经》很少加上人为的东西,一切按照自然的规律,心安理得。
我们学习《易经》,掌握了《易经》基本的道理,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就知道应该如何调整自己,就能趋吉避凶,立于不败之地。
可见,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,弄清楚它在讲什么,明白背后的道理。不要武断地下评判,还应该透过文字本身,融入自己的思考,去理解深层次的道理。
比如大部分人看《三国演义》,都认为讲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事情。其实《三国演义》里面讲的是四个国家,不是三个国家。魏蜀吴三国,到最后都灭亡了,剩下的是司马氏,三国都归晋了。在中国的历史上,改朝换代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,它对中华文化没有影响,换了一个新朝代,了不起几百年之后就又被换掉了。
中华文化是靠圣贤的道理来一以贯之的,跟改朝换代没有关系。再怎么改朝换代,中华文化还是按照《易经》的道理在走,不会因为一次改朝换代,就改变整个思路。所谓万变不离其宗,持经达变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《易经》就是宗,就是经,其他的都是变。《大学》里面讲,知道本末、先后,那你就接近道了。
再者,读书是要来用的。为什么说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你平常不懂这些,碰到危急关头时,你就危险了。
现在很多人说:“读书是要实用的。”这句话是不对的。你自己怎么知道要不要用?你又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用?
于是,就有人说:“读书,读了也从来没用过,读书有什么用?”这种话也是不对的。
真正懂得《易经》的人,就知道没有一句话是错的,也没有一句话是对的。任何一句话其实都有问题,都不全面。这就告诉我们,道理是很周密的,从不同的角度去看,会看出不同的学问。
所以,我们建议大家,读书,先把《易经》读好,甚至用一辈子来读《易经》都不为过。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就来源于《易经》,把《易经》读懂了,你不仅会看懂中国人,还会一通百通。
因此,年纪轻的,多花点儿时间读《易经》,后面用的日子很长;年纪大的,也花点儿时间看看《易经》,才知道这一辈子到底过得怎么样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易公子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eemen.com/2024/09/4143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