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文化的基础,在一个“孝”字。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,所以在孝的后面,加上一个字,变成复名词。因此出现孝心、孝道、孝经等名词。
有人加上顺字,成为孝顺,引起很多争论。到底要不要顺?各有不同的看法。不合理的顺,显然是不孝。而存心不顺,同样是不孝。
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,才是正当的孝顺。
一个人在家里合理孝顺父母,在外时才会尊敬长辈、年龄较大的长者,以及工作中的上级。
如果对父母都不孝,还能敬重什么人呢?不孝的人,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,因为孝是做人的根本。
1、想要尽孝,恭敬先行
现代人把奉养父母当做尽孝,自以为有钱让父母花,有食物让父母享用,有衣物供父母使用,便是孝的表现。
因此缺乏尊敬的心态,不够恭敬。狗和马也都能受到饲养,如果对父母亲不敬的话,那跟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?
物质上奉养父母,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要求。试看有些人对动物的爱护,甚至比对父母还要用心,岂不是父母反而不如宠物呢!精神上的孝敬,才是人和禽兽的差异。
奉养父母,最要紧的是恭敬。至于如何奉养?要看子女的能力和条件。诚心尽力就好,不必比来比去。
父母只重视物质而轻忽精神,实际上是自比动物。子女长大以后,自然有样学样,也愈来愈不知孝敬父母。
孔子所说的敬,实际上是诚意的意思。有诚意的孝,而不是形式上的顺。不问条件,也没有一定的标准,凡事诚意就好。
长远在父母跟前保持和颜悦色,真的有那么困难吗?如果实际上遭遇这样的困难,最好自己检讨,是不是对待父母,缺乏诚意,所以才失去恭敬的心。
儒家认为让父母有面子,不辱家门,才是真正的孝。不是为父母读书或赚钱,而是行为端正,做出对社会人群有益的事情,以光宗耀祖。往往祖上有德,才会教养出这样的子女。
由此可见,不让父母丢脸,是最为根本的孝道。心目中有父母,处处想到父母的立场,是孝的起点。
2、不让父母担忧
孔子所说的孝悌、谨信、亲仁、学文,基本上都不应该加以改变。
侍奉父母,为什么不统一规定标准?便是各人的情况不一样。所以各自尽心尽力就好,不能够设置标准,来加以严格的要求。
一般父母,处处为子女担忧,这就是子女的不孝,许多方面都让父母放心不下。若是言行端正,用不着父母操心,只有偶尔生病时,才使父母担心,实在已经是孝子了。
现代社会,子女从小就让父母担忧,甚至于父母生病时,也不放过父母。
不但不能够奉侍、陪伴,为父母解忧,还要制造问题,使父母更加不安。
子女的安全,是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。子女现在哪里?状况如何?最好让父母知道,以免担心。
父母健在的时候,最好不要远行。一家人朝夕相处,才能互相关照。
确实有必要远行,应该事先向父母禀告,而不是告知。到了目的地,应该打电话回家,问父母安好,报告自己的情况。
不使父母担忧,是为人子女的一点孝心。尤其在离家外出的时候,更应该如此。
3、合理顺从,做到无违
关于如何尽孝,孔子说过两个字:无违。
无违的意思,是不要违反父母和子女相处的道理。并不是一定要顺从父母的命令,或听从父母的话。
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,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。历来主张“求忠臣于孝子之门”,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。
对得起上司的部属,有资格称为君子。根本的修养,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。这样看起来,仁道的根本,即在于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。
但是,真正的道,必须掌握合理的度,才算中道,即合理的道路。过与不及,都属于偏道。
孝到合理的程度,敬到合理的地步,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的敬重,务求以合理为度。
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现,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长上,那是常见的现象。求忠臣于孝子之门,现代仍然如此。
我们常说:天下无不是的父母。一般人都解释错了,按照字面的意思,解释成天下的父母都是对的,不会犯错,以致引起很多争议。
实际上这一句话的真义,应该是:天下的父母,基本上都是人。既然是人,便可能犯错,但是身为子女,不能够说父母。把父母当成不会犯错的人,才是子女的孝道。
具体怎么理解呢?
当父母有过失时,子女必须讲究沟通技巧,使父母明白。若是听不进去,也不能怒目相向,更不能怀恨在心。最好暂时听从父母,再想办法劝说。
合理顺从父母,才是孝心。不合理的指示,不能够顶撞,更不应该反过来教训父母,也不可以盲目顺从。
要隔一些时间,私底下请问父母。双方和谐好商量,便是良好的无违。
总之,将孝道发扬光大,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家中,由自己开始,将孝心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随时随地,诚挚而积极地表现出来。
以孝道传家,方得家族长盛不衰、民族兴旺发达、文化历久弥新,实在意义重大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易公子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eemen.com/2024/09/4252/